對于體驗設計師來說,最常見的棘手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yè)化需求」之間的關系。一位同學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
“我所在的公司產品為了沖刺營收,搞了很多營銷手段,導致用戶體驗相關的數據下降了很多。產品經理也不重視用戶體驗,認為 '沒有用戶來投訴’ 就行。
我作為產品的體驗設計師,感覺很難去做點什么了。產品的營收確實重要,但這樣為了短期目標而忽視用戶體驗的做法是不是不太好?作為設計師應該怎么辦呢?”
其實這樣的情況,我這幾年在大廠的工作中也沒少遇到過。設計師在這時提出的體驗問題大多會石沉大海,不被采納。這就會導致很多設計師對工作漸漸喪失“工匠精神”,感到心灰意冷。那么此時應該怎么做呢? 我有三條建議:
站在業(yè)務視角:明確目標
站在用戶視角:盡量補救
站在產品視角:做好記錄
一、站在業(yè)務視角:明確目標
很多業(yè)務在某些特定的時期,目標并不是“好的體驗”,有時“快”比“好”更重要,“能用”比“好用”更有價值。
有時設計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必須的。雖然優(yōu)質的產品和極致的體驗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對于很多產品、業(yè)務甚至是公司來說,“好體驗”并不能支撐它們活下去。
如果條件允許,相信沒有業(yè)務方會抗拒好產品和好設計。他們也并非看不到體驗問題,只是這些并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和首要目標。
在不以設計為核心的公司和業(yè)務中,配合業(yè)務完成目標是設計師最基礎的本職工作。 此時的體驗設計師就需要:
1. 了解業(yè)務需求的目標
與業(yè)務方做深入溝通,站在業(yè)務視角,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定要搞清楚業(yè)務每個需求背后的目標和方向。短期業(yè)務目標有時可能會因為某些限制而與用戶體驗相悖,但長期發(fā)展的大方向一定并不矛盾。
2. 理解業(yè)務行動的依據
就像作為設計師的你有不能減損用戶體驗的理由一樣,業(yè)務營銷的行為也有其背后的依據和邏輯。也許是這種營銷行為在此時此刻更符合用戶心理預期;也許是以往經驗證明這樣的營銷手段并不會影響用戶與產品的長期關系等等。
理解業(yè)務的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才會拼湊出完整的需求,你的設計決策也可以以此為據。
接到有損用戶體驗的設計需求怎么辦?高手總結了3個方法!
當你手里拿著錘子,看哪里好像都是釘子。設計師是和用戶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做的就是放大用戶體驗的價值。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業(yè)務行動的目標和依據之后,才會杜絕偏見,也才能夠在業(yè)務目標的指引下做出更加恰當的設計決策。
二、站在用戶視角:盡量補救
“考慮用戶體驗”不是業(yè)務方的必修課,而體驗設計師作為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橋梁,就應站在用戶視角,盡可能地對方案做補救和優(yōu)化。設計在這個時候就要起到“托底”的作用。
如果你想要保住產品的體驗質量,不能只做批判和喊口號,還要拿出解決方案和落實方法。在這種業(yè)務相對強勢的時刻,就更需要你:
發(fā)揮主動溝通和協作的能力;
洞察用戶和業(yè)務兩方的目的和需求;
提供充足有力的設計依據;
評估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成本;
統一協調相關方推進進度;
預估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和卡點。
設計師的專業(yè)能力和價值不是只在大型項目優(yōu)化中才得以展現,這種緊要節(jié)點同樣也是你鍛煉的機會。在有限的條件為用戶體驗質量做托底,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定義為“受壓迫者”,而是要做解決棘手問題的“設計軍師”。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自己受困于當下的環(huán)境中,力不從心,獨木難支。但其實不是你沒有機會,而是你能看到這個機會背后的層層阻礙,因此下意識的退縮不前或轉嫁責任。
但如果你想要進步,就要把阻礙當成是升級的挑戰(zhàn),迎難而上。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內心深處的惰性,把抱怨“我不能”轉變成思考“我怎樣才能”。
思考如何突破當下的業(yè)務困境,本身就是一種專業(yè)能力的歷練,也是一種設計經驗的積累。
作為用戶體驗的一道最主要防線,該說的我們一定要去說,該做的我們也要去做。雖然很多時候結果并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但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有意義。
三、站在產品視角:做好記錄
對于一些成本比較高,在短期內難以優(yōu)化和迭代的點,如果你有想法和思考,就找個地方記錄下來,靜待優(yōu)化落實的機會。未來如果產品有更新迭代,也許就能派上大用場。
即使最后沒有機會優(yōu)化或落實你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同樣是對你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會給你即時反饋,大多是看不到短期成效和意義的。但是幾年之后當你回過頭來,就會發(fā)現未來的你正是由現在的自己一步步塑造而成。你的每一步路,都不會白走。